渑(miǎn)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蛙类)而得名。黾池,上古属豫州。
西周时,为雒都(今洛阳)边邑,春秋时,属虢、属郑。战国时,韩灭郑,渑池属韩。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赵会盟于西河外黾池,今县城西有古秦赵会盟台遗址。
秦时,置黾池县,属三川郡。县城设于倶利城(今陈村乡朱城村)。
西汉,黾池亦名彭池,属弘农郡。
新莽时,改县名为陕亭。
东汉时,县名恢复为黾池。
三国魏,始改县名为渑池,属恒农郡。
晋代,属弘农郡。
北魏,置渑池郡,辖俱利、北渑池2县。置恒农郡,辖崤县,领有今县西部一部分。后置宜阳郡,以西新安县归属之,也领有今县东部。东魏置金门郡(后改宜阳郡),辖南渑池县,领有今县南一部分。西魏恒农郡下,复置渑池县。北周时,渑池县先后属同轨郡、河南郡。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后改洛水县),沿革为今宜阳县。
隋初,渑池县属熊州,大业二年(606年),改属河南郡。义宁元年(617年),又改属宜阳郡。
唐初,在渑池境内置谷州,辖渑池等3县。贞观三年(629年),移治双桥镇(即今县治),一度更县名为“天池”。显庆二年(657年),废谷州,渑池改属洛州(后为河南府)。
五代时,渑池属西京河南府。
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
金初,属河南府(后改中京金昌府),皇统初年,在渑池置韶州,辖永宁、宜阳、沔池、利津4县,其中后2县均在今渑池县境内。
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废韶州,复为渑池县,属河南府,后改属陕州。
明、清,属河南府。明代县名亦称“沔池”。
民国时期,渑池先后隶属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十一行署。1945年2月,成立渑池县抗日民主政府,属豫西二专区。1947年8月,成立渑池县人民民主政府,属太岳区第五专区。1948年3月,渑池获得彻底解放,先后改属豫西一专区、七专区和三专区。
1949年3月,属河南省陕州行政公署。
1952年,归洛阳行政专员公署。
1986年4月,归三门峡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