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渑池县基本情况 > 正文

历史文化

发布日期:2025-04-01 18:15     字体:

地名由来

    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丘陵山区。渑池,古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水虫,即耿黾,或谓蛙类之一种)而得名。黾池的所在地,说法有二:一在今陕渑交界的熊耳山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黾池矣”;一在渑池县城西,南宋蔡沈《禹贡注》“渑当作黾,水虫也。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黾池”。当以城西说为是。黾池之名,首见于史马迁《史记》,为雒都(今河南洛阳市)属邑。西汉时县名亦名彭池,新莽时一度更县名为陕亭,三国魏时,始将县名更为渑池,沿用至今。在明清两代,县名又称沔池。

文物

截至2024年,渑池县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46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5处、市级14处、县级131处、未定级301处。

 

 

名称

时代

级别

批次

仰韶村遗址

新时期时代

国家级

第一批

不召寨遗址

第七批

八路军渑池兵站

旧址

近现代

省级

第一批

重修陈村桥序碑

清代

第二批

冯异故城

汉代

第三批

石佛寺石刻

元代

第四批

赵沟村传统民居

 

 

清代

第七批

 

阳壶古道

 

第八批

仰韶村文化遗址

仰韶村文化遗址位于县城北9千米处的仰韶村。仰韶村文化遗址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于农耕的石器有斧、铲、凿、锛等工具;用于狩猎的有石镞、弹丸、石饼等;用于纺织的有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均为陶质,有陶鼎、罐、碗、盆、钵、杯、瓮、缸等。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1961年3月4日,仰韶村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8月,仰韶村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1.png

 

不召寨遗址

不召寨遗址位于坡头乡不召寨新村南侧,距县城7.5千米,是中国黄河流域发现和试掘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是一处以龙山时代遗存为主体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灰层和灰坑较多,厚度2—3米。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png

 

非遗文化

    截至2024年,渑池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8个,其中,省级2个(十盘、棚口),市级6个(仰韶酒酿造工艺、仰韶剪纸、镢把戏、九莲灯舞、南村老粗布、仰韶彩陶制作工艺),县级40个(棒棒鞭舞、利津高跷、黄河灯、南村黄河奇石等),代表性传承人40余人。

棚口

 

1.png

 

棚口又叫彩门,棚口起源于民俗活动,是东天池村民间艺人在与邻村争庙会时形成的。举办庙会时人们在装饰彩门时,请来能工巧匠,用彩绸扎成绣球,缀上花穗,用棉花、布料做成传统戏剧人物形象,镶嵌在彩门上。后来人们将各种彩门集中起来,统一设计,精心组织,达成一座十分壮观的大彩门,这种大型彩门就叫“棚口”,棚口分主楼和两个“八”字墙,有多个彩门构成,彩门是有木料竹子做成一扇一扇的门形,然后用彩布编制成各种图案,图案上有梅花形的、胡椒叶形的、方格形等。图案上又用花布、棉花等做成各种动物、植物还有戏剧人物,彩门发展成为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2007年6月,棚口被三门峡市政府列入三门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棚口扎制技艺被河南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盘

十盘,又称“十番”“十番鼓”“社盘”,是豫西地区农村中较为流行的传统乐种,是打击乐与吹奏乐为一体的交响音乐,原以敲击乐为主,锣鼓和丝竹合奏则较晚。是古代皇帝举行大型庆典活动的宫廷音乐,又是寺院道观用来祭祀的音乐,后来流传到民间,发展成为农民集会或喜庆、婚嫁时的娱乐形式。2007年6月,被三门峡市政府命名为三门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2月,十盘被河南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

渑池县以面食为主,但食用粗粮比例大幅下降,粗杂粮成了生活调剂品,新鲜蔬菜和肉蛋类食品明显增加。2023年6月,渑池举办首届美食文化节,南村黄河大鲤鱼、韶峰狮子头、糯米蒸排骨、金丝凤尾虾、脆淋杏香杭茄、麦香贡米、脆皮乳鸽、珊瑚柿饼、熬炒土鸡、四色粉蒸获得“渑池县十大特色菜”称号;厨王称号由南村黄河大鲤鱼菜品制作人获得;仰韶米皮、蒸肉、厨老怪第一饼、小米瘦肉粥、过油炒面、仰韶菜糕(忆思苦)、驴蹄子面、涮牛肠、招牌布袋饼、坻坞米饼获得“渑池县十大风味小吃”称号,南村卤米饭、手工水饺、铁锅凉粉、开花馒头、兑碗面获得“渑池县五大主食”称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