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渑池县基本情况 > 正文

地理环境

发布日期:2025-04-01 18:09     字体:

位置境域

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部的崤山分水岭上,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是秦、晋、豫三省之结合地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33′-112°01′和北纬34°36′-35°05′之间。北滨黄河与山西省的垣曲夏县平陆等县隔河相望,南连熊耳与洛宁宜阳等县接壤,东裹义马市与新安县为邻,西界崤函连接陕州区

地质

渑池地处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中,位于秦岭山脉纬向构造带东端北分支——崤山一个向斜上。向斜轴在南大岭一带,轴向近似东南,不对称。全县大部分地区处于向斜之北面。地层由老而新、由北向南排列。位置处于华北陆台之南部,属华北断块区的太行断块,在崤山一带有断裂地层,且基岩出露。在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地层上折皱强烈、断裂发育,断裂以小断裂和不明性质断裂为主,个别地层中有岩浆侵入。出露地层有:震旦系石英砂岩,寒武系灰岩、页岩,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石炭系灰岩、砂岩,二叠系、三叠系的砂岩、页岩。地质总的特点是,构造复杂、断层极多。较大的断层有44处,主要有龙鼻断层、扣门断层、焦槐断层、坡头断层、义沟断层、东山断层等。

渑池地质方面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形成近似东西走向的拱曲隆起和活动断裂,属鄂豫地震带外地区,为地震高发区。渑池地震危险程度为5级(六度),但强震较少,震级一般小于5.5级,频率也较低。 

地貌

渑池地处黄河流域,地貌属浅山丘陵类型,海拔200-1500米不等,平均海拔505.8米。北部是以秦岭余脉东崤山为主体的中低山区(韶山区,海拔800-1500米),以韶山林牧区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52.5%;南部是以西崤山(即南大岭)为主体的丘陵川区(海拔400-700米),中部为一个向中间倾斜的槽形盆地(涧川区),包括涧河川和洪阳河川(海拔700-300米)。丘陵川区含涧河粮烟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4.5%)和南大岭粮油烟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1.8%)两部分;北部黄河谷地,海拔在200-250米,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占全县总面积的1.2%,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全部被淹没。

渑池山区属秦岭余脉的崤山段(嵚崟山),有大山约87座,山头2270个。主要分南北两干:南干西崤山(南大岭),自陕州火石山(亦名谷阳山、谷城山)入界,东西走向,以土山丘岭为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山头主要有熊耳山(在渑、陕界)、龟山(吕祖庙山)等;北干东崤山自陕州马头山入界,东西走向,以中低山区为主,主峰韶山,海拔1463.2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位于段村乡的尖山、笔架山、黄顶山、香炉山、关爷山、书山、羊园山,位于坡头乡的三架山、双栗树、五朵山、万古山、鏊山(雷公山),位于仁村乡的方山、轿顶山、寺大顶、木兰山,位于仰韶镇的天坛山,位于南村乡的岱嵋山等,海拔1000米以下的主要山峰有:马头山、扣门山(羊耳山)、广阳山(渑池山)、桓王山(凤凰山)、青山、鹿抬头山、凤凰山(洪山)等。全县主要山谷有金灯河谷、涧口河谷(含瓦庙沟)、石门沟、佛爷沟和柏隆沟等。

气候

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季风气候显著。春季低温少雨,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气候干冷雨雪少。年平均气温13.2℃,年均降水量586.4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3%。年平均日照时数2171.9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9%。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最多风向为WNW。主要气象灾害有冰雹、雷暴、暴雨(雪)、低温、干旱、大风。

水文

渑池县境内的河流除构成北部边界的黄河干流外,多沿东西向的两条崤山余脉—北部邙岭南部南大岭—两侧分布,北部流向黄河,南部流向洛河,中部自分水岭相向泄流于涧河。全县共有流域面积1367.66平方千米,统属黄河流域,大小河流为132条,其中黄河水系流域面积562.86平方千米;洛河支系流域面积212.8平方千米;涧河支系流域面积592平方千米。由于近年来气候干旱少雨,地表水补给较少,河流流量逐年减少,至2019年大部分已经干涸或断流。目前主要河流为(流域面积大于30平方千米以上):黄河、涧河、畛河、韩城河、汪洋河、水兑河、涧口河、涧河故源、洪阳河、下河、石河、柳泉河、峪洞河、太涧河、石泉河、羊河、白浪河、伏虎河、石门沟河、关底河、张沟河、秦村河、上灯河等23条河流。

黄河由渑池县陈村乡槐扒村西0.6千米处入渑池境,出境点在南村乡关家村东约1.8千米处出境,县境流程66.65千米。直接流入黄河的河流为涧口河、下河、太涧河、伏虎河、畛河、关底河、白浪河等。直接流入涧河河流为涧河故源、秦村河、羊河、张沟河、洪阳河、石河等。洛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韩城河、峪洞河、汪洋河、水兑河、柳泉河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