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 渑政办 > 正文
索 引 号 M2001-0002-2022-0012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渑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6-08
标  题 渑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渑池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渑政办〔2022〕15号
发布时间 2022-07-25 16:35

渑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渑池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渑池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2022年6月8日
渑池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气象事业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的意见》(三政〔2021〕10号)及《三门峡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编制《渑池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规划期至2025年。
  一、气象现代化发展状况和形势分析
  (一)十三五期间渑池县气象现代化发展状况
  十三五以来,渑池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渑池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较好的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气象事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气象工作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1.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一是综合观测能力大大加强。全县已建成由1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2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10个单雨量站、1个闪电定位仪、4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个地基GPS/MET探测站、1套移动应急气象观测设施组成的现代化综合观测系统,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覆盖率达100%,为全县气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应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新购置移动气象站一套,为全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险救灾工作提供气象保障。三是业务服务系统更加完善,建立完善了县级气象灾害监测、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及相应技术体系,对突发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四是扎实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气象、农业、林业、烟草等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开展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和重大气象灾害多发期气象服务工作,为全县作物丰产丰收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2.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扎实做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已成为政府和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建设负氧离子监测站4个,气象信息服务站12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发展气象信息员270人(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打通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3.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效益显著增强。全县已建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10个(十三五期间新建作业点2个,更新火箭发射架8台),其中,火箭作业点7个,高炮火箭混合作业点3个,全县有高炮3门,火箭发射架10台。人工影响天气在增雨抗旱、防雹消雹、生态修复方面效益明显,为全县主要农作物增产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4.建立多部门协作的气象服务工作机制。县气象、林业、应急等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利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信息等技术手段,建立了森林防火气象等级预报、作物病虫害预报等系列气象监测服务体系,为我县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并积极举办灾害信息员辅助气象观测工作培训班,通过对各乡镇信息员的集中培训,不断增强其气象辅助观测、气象灾害预警、灾情收集等工作能力,为我县做好防灾减灾和灾害性天气辅助观测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5.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组织相关部门积极申报科研项目,2020年申报《渑池县春季低温连阴雨预报系统成果技术研究》,该项目建立春季低温连阴雨预报模型和评估系统,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有利的参考。
  (二)十四五时期渑池县气象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和新要求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使命。加快气象现代化发展进程,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在气象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支撑作用,着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着力提升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加快建设气象强国,为科技强国战略以及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国家战略提供坚强保障,是新时期气象工作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2.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期待。十四五时期,新的发展格局意味着内需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原生动力。气象工作涉及最广泛的民生,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精细化、个性化、便捷化、智慧型的公共气象服务,回应人民在安全、生态、健康、文化等领域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不断提升服务供给水平和均等化水平,提升人民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渑池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更加突出,十四五时期是渑池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加快建设五个渑池的发展目标注入新动能,是气象部门的重要职责。面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多样化,急需气象部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加强气象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服务效益。
  4、新一轮信息化技术变革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气象服务技术面临颠覆性的改变,对气象服务集约化发展和服务技术、服务模式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也为气象业务合理布局、服务结构不断优化、智慧气象服务新业态的形成提供了新动能。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科技创新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重大科技创新部署,推动气象科技变革。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对标对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执行情况,气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服务产品针对性还不强;气象预报预测精准度和及时性还需要提升;融入重大战略程度需要加深,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产品不丰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业务体系不健全;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领军人才缺乏;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增强等。
  二、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有关安排部署,牢牢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统筹国家气象事业和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监测更加精密、预报更加精准、服务更加精细战略任务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为高质量建设五个渑池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面临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气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促进气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命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渑池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3.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切实增强气象为渑池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支撑能力。
  4.坚持统筹发展。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渑池县实施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发展,统筹各业务领域竞相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满足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满足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对气象服务需求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全县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保障乡村振兴及气象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等居全市领先地位。天空地一体化的精密气象监测行政村(社区)全覆盖,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无缝隙智能化的精准气象预报预警重点区域全覆盖,高质量智慧型的精细气象服务重点领域全覆盖,预警信息发布至村、户、人;多功能立体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全覆盖;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达到三门峡前列及全市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
  到2035年,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提升气象治理现代化水平,基本建成气象强县。
  三、重大发展任务
  (一)构建更加精细﹑趋利避害并举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1.夯实综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城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建立完善更加精细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完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预警信息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制度,提高灾害高影响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实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标准化行动。加强气象应急能力建设,高度融入应急管理体系,开展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2.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渑池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农业、林业、水资源等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围绕四水同治对气象服务需求,建立精细化城市水资源服务业务,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
  3.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作。以提升特色作物生产能力为核心,提升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预测保障能力建设,提升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的气象服务有效供给能力。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高标准特色农业气象保障先行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气象服务提升行动。实现直通式气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发展适应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建立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标准化服务体系,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气象保障成果。
  (二)构建全时全域全要素的精密气象监测体系
  1.统筹区域气象要素精密监测。优先强化气象及衍生灾害的高影响区域的地面观测站建设,实现关键敏感区域的覆盖度达90%以上,地面气象观测站覆盖100%的乡镇,陆地的空间气象监测分辨率达到3-5千米,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显著提升。
  2.提升全时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建立适应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需要的气象观测系统。提升面向城市交通、城市内涝、城市建设、城市旅游、城市生命线、城市生态文明的监测能力。提升面向尾矿库、淤积坝、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能力。招募志愿观测站,强化综合气象观测保障,提升气象观测智能化、便捷化、精准化水平,建成多源观测数据质控和融合加工业务,提高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和效益。
  (三)构建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省、市、县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职能。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
  2.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气象法规制度体系。提升监管科学化水平,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全面利用互联网+监管平台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及时掌握气象安全监管信息,切实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监督管理科学化水平。探索推进常态化综合执法,加强与应急等部门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开展联合监管,实施联合惩戒。开展执法检查标准化建设,从组织机构、队伍管理、执法文书和执法保障等方面,结合地方互联网+监管模式,开展执法检查标准化建设。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区划,摸清渑池县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科学评估渑池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水平,提升气象灾害信息挖掘、监测预警、风险评估能力。
  完成县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部门联合、上下一体、管理规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并发挥作用。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快速传播绿色通道,加强各部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接入和发布。完成一整合、两对接:实现现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整合、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工制作业务平台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现有各类发布手段的自动对接。
  (二)精准化气象保障工程
  发展综合、智能、协同观测业务,建设县级气象监测预警中心。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区域气象站平均间距达到5-8KM,完善农业、生态、交通、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成覆盖全县的立体化、精细化、自动化、全覆盖、全天候综合气象观测及信息保障体系;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立完善精准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的预警时效和预报精度,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现代交通、旅游、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提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1套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提高短时暴雨、灾害大风、冰雹等识别能力。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工程
  开展流域重点区域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区划和评估,开展气候好产品气候品质评估天然氧吧等评价服务活动,提升流域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建设新型城镇灾害预警联动响应体系和乡村内涝防御气象保障体系。
  (四)建立多功能复合型人工影响天气体系
  完善地面作业点布局,提升作业装备质量,升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提升科学作业指挥水平,开展中部区域人影工程建设。开展重点火险风险点和重点林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建设,满足森林防火需求。建立集增雨(雪)防雹、生态涵养、生态修复等多功能复合型人工影响天气体系。
  (五)气象台站提质工程
  到2025年,按照科技台站、美丽台站、文化台站建设标准,建成适应需求、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标准化、规范化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台站面貌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技术人才、气象文化、党建阵地等协调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基层气象台站科普能力明显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加强组织协调。各部门要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突出解决气象事业发展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确保任务落实。积极推动部门合作,深化联合会商、联合预警、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和应急联动,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运用公共资源,重点推进气象监测预警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三)加强经费保障。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明确气象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责任,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统筹协调重点工程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同时,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强化综合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四)强化检查考核。气象部门要会同重点工作促进中心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体系,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并定时进行检查考核。建立规划实施检查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建设质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