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 渑政 > 正文

渑池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渑政〔2018〕9号】

  渑池县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文件精神,加快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县,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门峡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三政办〔2017〕60号)文件要求,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打造历史文化游、自然山水游、红色经典游、现代工业游、乡村风情游五位一体的格局为依托,以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为支撑,以构建高品质旅游服务链为着力点,着力构建新型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一)全域建设。坚持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镇村,努力建设处处是风景、时时见风景的区域大环境,护好美丽生态,建好美丽城乡,串好美丽风景。
  (二)全业融合。以旅游+为抓手,扎实推进全地域、全产业、全资源融合,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公共配套,推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三)全民共享。健全管理协调机制,引导建设者、管理者和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打造主客共享、宜游宜居的幸福环境。
  三、发展目标
  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渑池旅游向县景一体、产业一体、城乡一体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与城市功能定位适应协调,促进旅游+产业格局发展壮大,努力实现旅游对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率比重显著提高,与发展全域旅游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明素质等显著提升,全域旅游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力争到2020年底,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到15%以上,旅游业从业人数达40000人,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全县旅游及相关服务业总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使渑池县成为三门峡旅游新高地,打造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四、重点任务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结构。
  1.科学编制规划。从战略高度和综合角度,充分发挥规划在发展全域旅游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高标准编制全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全域旅游发展。对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景区、乡村旅游点等各项已编、在编的规划进行认真梳理分析,以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统筹,推进多规合一。
  2.科学实施规划。今后全县的各类新编规划都应与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县直有关单位在编制或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彰显旅游元素。
  3.强化项目监管。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必须符合全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凡新开发景区(点)必须由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征求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后,方可进行开发建设或按有关程序报批,坚决杜绝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
  (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体系。
  1.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健全路网建设统筹机制,尽快打通一批主干线、环形线和联络线,努力构建与全域旅游相匹配的交通体系。围绕大幅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加快县域大交通建设步伐,实施域内国道、省道交通网改造提升工程,提高主干线通行效率,构筑城乡半小时交通圈。规划实施文化旅游环线,建设纬八路西延至仰韶文化博物馆道路、马岭经不召寨至仰韶村遗址旅游道路;规划实施北部自然山水旅游环线,建设S508省道(坡头至段村)至G241国道旅游公路,提升渑池红叶观赏区及百里画廊风景线的观赏步道、登山步道,打造沿线多位一体的休闲风光带。完善公共汽车、出租车旅游交通体系,推进城乡公交服务网络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延伸。开通周末及节假日县域内旅游观光公交专线,形成与各交通枢纽及主要景区便捷通畅的公共交通网络。在县城及各重点旅游乡(镇)建设休闲慢行步道、绿道,在重点区域及节点规划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形成快旅慢游交通体系。加快水上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舒适、安全、节能、环保的旅游船舶。
  2.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全县游客服务中心,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乡村旅游点设立旅游咨询服务处,形成以城区为核心、景区和乡村旅游点为补充,功能完善、服务齐全的游客集散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标牌,规划设置跨区域旅游交通指引标识、乡村公路旅游交通指引标识,重点建设高铁站、汽车站和高速、国省道入县口等重要节点交通指引标识,实现县城区、旅游道路沿线、乡村旅游点等地的交通和旅游标识标牌全覆盖,增强引导服务功能。
  3.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按照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要求,在县城区、旅游景区(点)、旅游景区沿线、乡村旅游点等游客集散地,建设旅游厕所和生态公厕。
  4.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服务游客体验为中心,运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着力在旅游数据交换、旅游结构分析、旅游消费统计、旅游精准营销及旅游舆情监测等方面,推动大数据为政府提供行业管理与政策决策参考,为企业提供营销推广与产品设计支持,为消费者提供旅游信息和消费引导服务。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旅游景区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A级以上景区智能化建设,保障互联网+旅游的基础条件。
  5.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宣传和贯彻执行好鼓励发展住宿业、星级农家乐的相关政策,实现旅游住宿接待多元化。发展主题酒店、养生酒店、精品民宿等特色酒店,满足旅游住宿多样化需求。大力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举办特色美食大赛,评选出渑池十大特色菜、十大特色小吃,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美食品牌,培育一批名店和老字号餐饮品牌。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鼓励具有渑池地域特色的餐饮、手工制作等产业发展,推进文化渗透力。
  6.培育研发旅游商品。加强仰韶系列主题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推广,推出一批具有渑池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方便游客携带的伴手礼,不断完善旅游商品研发销售体系。加强旅游购物规范化管理,在城区主要街巷及重要景区(点)建成一批旅游购物场所,形成系列旅游购物点。积极创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命名一批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旅游购物放心店。实施汽车后备箱工程,推进农特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向网商挺进,促进绿色有机、原产地认证的农产品快速形成拳头商品和网商俏货。
  (三)优化发展空间,打造全域旅游大格局。
  1.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围绕一带三区(即黄河滨水休闲游憩带、北部山地观光旅游区、仰韶文化体验旅游区、南部乡村娱乐旅游区)的布局,完善全域旅游总体空间架构,加快形成以交通网络和生态廊道为纽带、以景区景点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实现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联动发展。
  2.打造全域旅游格局。按照魅力渑池、全域景观的总体布局,强点连线扩面,着力推进自然山水游、历史文化游、红色经典游、现代工业游、乡村风情游五大全域旅游板块建设,引导全域旅游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以黄河丹峡、仰韶大峡谷、仰韶仙门山、五凤山、黛眉山柏帝庙、韶山森林公园为支撑,叫响自然山水游;以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村遗址、古秦赵会盟台为支撑,系统化保护与开发、建设和管理,做强历史文化游;以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马跑泉事变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知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做活红色旅游;以仰韶酒业工业游为支撑,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做大现代工业游;以柳庄生态农业观光园、赵沟古村、杏花村、雪白村等为支撑,发展农业观光游、农果采摘游、农事体验游,壮大旅游休闲农业,做特乡村风情游。
  (四)做好旅游+,推动产业融合。以旅游+为手段,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和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新型城镇化、林业、信息化、气象、房地产、生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1.推进旅游+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挖掘县城区旅游功能,依托已有的公园绿地、慢行系统、文体设施、商业设施等资源,打造文化体验型空间、现代娱乐型空间、公共游憩型空间、服务消费型空间, 带动消费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集聚,发挥好公共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一是打造大尺度城市景观。在保护好渑池原有地域标志景观的基础上,融合历史文化生态多种元素,精心打造新的地标性建筑。以仰韶文化为依托,在各进出城口和城区重点部位,规划建设一批彰显我县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打造城市名片。加快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步伐,保护好原有街区风貌,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与渑池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相对应,在县城各入市口建设具有渑池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力争实现一个广场、一个公园、一个社区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传说、文化特征)。二是培育一批精品街区。按照协调性、人性化的要求,规划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商业步行街、特色餐饮小吃一条街、主题旅游文化街区,打造旅游消费综合体,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三是大力提升城市品位。扎实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大力开展六城联创,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宜居程度。对城区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及各游园进行绿化提升,切实达到一路一景、特色鲜明的效果,提升城市形象。围绕城市活力提升和形象塑造,做好火车站的提升改造,树立游客进入渑池的良好第一印象。以城区为依托,向北至韶山及仰韶村遗址拓展,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走廊。四是打造一批特色小镇。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重点打造仰韶文化小镇、五凤山小镇、曙猿小镇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
  2.推进旅游+工业。发挥旅游产业的纽带作用和乘数效应,依托现代工业企业,打造全域旅游新业态。引导工业企业,围绕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和工艺流程,积极发展工业旅游。立足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注重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打造独具特色的仰韶酒业工业游品牌。探索以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文化体验为主导的发展新模式,以旅游带动工业企业实现转型。
  3.推进旅游+文化。充分利用传统历史文化的价值,发挥全县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努力做强历史文化旅游,做活红色旅游。一是扩大历史文化旅游优势。加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起点规划建设仰韶考古遗址公园,推动景区由观光向历史文化深度游转变、由静态遗存展示向活态文化利用转变、由一日游为主的旅游景点向景区型旅游目的地转变。在仰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阶段,以声、光、电为媒介,以渑池曲剧及其他民俗风情节目为内容,策划推出印象仰韶大型实景演出,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性、标志性的仰韶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挖掘曙猿遗址文化,建设曙猿遗址公园,将其打造成渑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亮点。扎实实施文化提升七个一工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活动,精心打造独特渑池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做活红色旅游景区。依托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五凤山马跑泉事变旧址等红色资源,统筹各方面政策、资金优势,加大保护开发力度,做活红色旅游。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筹划建设党性教育学院,发展研学旅游。实施刘少奇旧居周边环境整治,加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接待大型团队游客的条件,叫响共产党员的道德经——《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诞生地的红色品牌。
  4.推进旅游+农业。依托农业资源优势,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教育、科普等综合功能,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会展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引导市民走进农村、感受农业,促进都市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进一步延长都市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品牌链。按照生态抓基地、产品抓质量、旅游增效益的要求,迅速形成一批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主动对接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回归田园、体验民俗等需求,通过举办农业嘉年华、乡村旅游节等节会活动,打造集种植体验、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主题公园。围绕双椒一药、仰韶三宝等特色产业,创建培育区域旅游品牌,提升农特商品品质和效益。
  5.推进旅游+林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通过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休闲吸氧与生物探秘有机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托韶山森林公园,整合风景名胜、历史人文、地质奇观等旅游资源,抓好设施建设、品牌营销和标准化管理,提升功能品质,打造集登山、赏景、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景区。
  (五)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
  1.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以传统古村落、特色民俗村、自然风景区为重点,辐射周边低收入村、低收入户,加快发展山区休闲旅游产业,形成生态涵养、旅游发展和富民增收的多赢局面。整合有关部门资源优势,大力扶持柳庄村、雪白村、赵沟村、南岭村等7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旅游规划、项目申报、乡村旅游点等级评定等方面用足用活政策,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2.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科学设计山、水、林、田、路,推动乡村环境园林化、河沟道路风景化、山区生态多样化,建立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乡村景观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友好的浓郁氛围。重点加大柳庄生态观光园、赵沟古村、雪白村的开发力度,创建乡村旅游示范点。探索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逐步推出包括乡村宾馆、采摘、生态休闲农庄、山水人家、民族风苑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洪阳镇、仁村乡、天池镇、果园乡、段村乡、坡头乡等乡(镇)成为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游的示范乡(镇),推进乡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
  (六)加强宣传促销,强化旅游品牌塑造。坚持政府整体形象与旅游形象宣传并重的方针,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200万元的旅游宣传经费,集中力量打造和推广魅力渑池旅游形象。精心策划四季渑池主题旅游活动,深化节会活动营销,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强化新媒体营销,积极探索其他旅游促销方式和社交网络,有效活跃旅游市场。持续巩固周边客源市场,扩大低中高端游客客源,做牢核心市场;大力拓展300—500公里圈的二级市场,吸引更多游客群,抢占经济核心圈;积极开发500公里以外的三级市场,争取潜在市场。深化区域联合,提升旅游联合营销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县全域旅游建设指挥部的作用,统筹研究、组织协调全县有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规划建设、项目论证、招商引资、市场整治、政策法规、环境优化、宣传营销等全局性、综合性重大事项。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要把发展全域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研究、系统谋划,把发展全域旅游的各项任务时段化、项目化、指标化、节点化,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在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时,应当兼顾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二)加大扶持力度。县财政设立旅游业发展基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的引导性投入,以及重大旅游活动组织、奖励、宣传推介、人才培训、商品开发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申报各类政府性支持资金,鼓励旅行社发展在线旅游,进行全产业链运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旅游购物、旅游餐饮和旅游娱乐。
  (三)规范旅游市场。完善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做到有队伍、有经费、有作为。组建旅游公安分局、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探索建立旅游、公安、消防、发改、交通运输、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卫生、安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积极营造文明友善、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引导理性消费。严厉惩处违规违法行为,着力推动旅行社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发展。加快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红黑榜制度,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经营、文明旅游的良好风尚。开展最美导游、最美司机、最佳服务员、服务技能大比拼等行业评比活动,增强涉旅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积极开展文明旅游、文明礼仪进课堂,进机关、进社区等活动,做好全民文明素质宣传教育,使人人都是渑池全域旅游形象代言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保障旅游安全。围绕建设平安旅游目的地目标,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和旅游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深入开展旅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应急预案和紧急救援体系,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旅游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定期检测旅游安全设施设备,切实提高保障旅游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提升工程,借助美丽渑池·魅力仰韶大讲堂,办好旅游大讲堂,强化对全县党政干部、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旅游企业一线人员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新业态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旅游发展人才库,解决旅游人才短缺问题。依托县职专,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旅游人才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规划、营销专业人员。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完善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相关制度和机制,不断提高服务企业、服务游客的能力。
 
  2018年3月26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