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 渑政 > 正文

渑池县人民政府关于张村镇苏秦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报告

 

渑池县人民政府

关于张村镇苏秦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

报        告

三门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镇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促进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延续,根据《河南省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厅   河南省文物局关于组织申报第七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通知 》(豫建村镇 〔2016〕 39号 )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张村镇苏秦村 2016年11月已经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现保留着大量历史古建筑、文物古迹,自然环境优美,地方特色突出,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为了更好保护历史文化元素,弘扬苏秦村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特推荐我县张村镇苏秦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特此报告。

附件:张村镇苏秦村参评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基本情况

                          2017年4月18日

附  件

张村镇苏秦村参评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基本情况

一、苏秦村 概况

(一) 地理位置

苏秦村位于渑池县城西南12.5公里、张村镇政府所在地南3公里的汇集处,东与庵北村相邻,南与英豪接壤,西与荆村相望,北与河南庄村相连。

(二)历史沿革

苏秦村至今至少有2350多年的历史,是春秋战国时期配六国相印的苏秦(公元前337—公元前284年)的出生地,所以说苏秦村乃是传承千年的历史名村。

苏秦村原名季子村,以后改为苏秦村并延续至今,从季子村改名为苏秦村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从县志上记载,季子村由民国初年改为苏秦村;另一种说法是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以前就改为苏秦村,有龙耳寺石碑(见图1)上刻的:敕渑池县苏秦村龙耳寺为圣寿院的记载,可证明季子村早在1068年前就已改名为苏秦村了。很显然第二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

在1948年,渑池县解放,苏秦村归属河南庄乡管辖;1950年划归到英豪二区管辖;1955年又划归到杜家乡管辖;1957年成立高级社,把全村划拨荆村大队,仍归杜家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英豪乡领导;1962年苏秦村从荆村大队分离出来,成立一个独立村为一个大队;1975年苏秦村归张村乡管辖;1995年以后张村乡变更为张村镇,则苏秦村归张村镇领导。

(三)环境条件

1.气候

苏秦村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 ,年均降水量662.4毫米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冬季最少。年平均日照时数2362.2小时,有效积温为4046.4℃,无霜期216天。2015年,苏秦最高气温39.3℃,最低-11.6℃,总降水量502.5毫米,降水天数为97天。苏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多种农作物和果类的生长。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发生频率为83.7%)、冰雹(发生频率为32.6%)、干热风(年平均1.8次)、大风(年平均21.6天)。

2.水文

苏秦村村域境内有古老河道横穿而过,整个村域水资源丰富,现有自来水,供给全村饮用。

3.地形地貌

苏秦村地处丘陵地区,该村为自然形成的村落,村落周边环山绕水,村子的南北地势可看三洼和三岭,村民分住在南洼和中间的洼地。

(四)规模

苏秦村位于渑池县城西南12.5公里、张村镇政府所在地南3公里的汇集处,东与庵北村相邻,南与英豪接壤,西与荆村相望,北与河南庄村相连。苏秦村生活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820亩,其中水田430亩,旱地1390亩,林业面积304亩。有居民149户,人口975人,均为汉族人口。

(五)交通及通讯

1.对外交通。 苏秦村位于渑池县城西南12.5公里、张村镇政府所在地南3公里的汇集处,紧邻工业大道与渑池县城相连。

2.对内交通。 苏秦村对内交通主要有三条东西向的道路,分别为中路,南路和北路,原为石板路,后经延长修缮,与工业大道相连,现为水泥路,村内其余道路为砂砾、泥土路面,路况较差。

(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苏秦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为主,粮食产量不高,收入及其微薄。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温饱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行以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粮食种植为主的经济格局彻底被打破,全村进入到一个种药、种菜、烟叶等较为全面的种植业、养殖业、劳务、经商的四业并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群众经济收入成倍增长。

二、历史传统建筑群及其环境

(一)历史年代

苏秦村至今至少有2350多年的历史,是春秋战国时期配六 国相印的苏秦(公元前337—公元前284年)的出生地,所以说苏秦村乃是传承千年的历史名村。

村庄整体依山而建,整体地势东高西低,主要建筑分布于中心街道两侧呈带状发展,历史悠久的文武阁坐落在街道中心,防止脉气东跑,聚集风水,属于该村的标志性建筑。苏秦村不仅历史悠久,更是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村落周边有寄托村民除邪祁灾保平安,吉祥如意出人才意愿象征的象征性建筑:贻毂台、魁星楼、风水塔、禹王庙、牛王庙、文武阁,还有传统文化古迹:五女坟、桃花庵、武安寨,佛家、道教文化名胜之地:龙耳寺、九阳观共12处古迹。

(二)保存情况

贻毂台

建于清代,坐落于南边岭小鬼坡顶处,贻毂台展示了先人们希望能够给后代人遗留下粮食,让人们永远过上丰衣足食,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前人修此建筑以求神灵保佑村民达到家家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的目的。贻毂台为砖石结构,高一整无耻,底部边长为九尺的正方形,顶部为五尺的正方形,部分壁面有转调的团,上刻贻毂台三字,可惜在解放前已经被破坏,至今还有被拆除的转扎碎片的遗物。

魁星楼

我国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称为魁星,为了使村子能传承古代文化以及后代人才华横溢,出将入相,所以在村子的东南苓高处修一魁星楼,高二丈有余,用砖砌成,上面刻有魁星楼三字,为二层建筑。底层有一小室,可供一人站立,可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破坏。

风水塔

村子南边岭较北边岭高,为了补充北岭的不足,所以在村子的正北岭高处修建一座塔,此塔名曰:风水塔。此塔属于佛教建筑物,朴实大方,塔身呈圆形,并有部分砖雕映衬,塔顶呈尖形,高约两丈有余。塔顶可以与南岭试比高。南北二岭相当于小船的两榜,村民住的村子相似于小船,船体平稳,人们安康,表现了先人们的美好祝愿,此建筑毁于二十世纪。

禹王庙

禹,姬姓名问命,夏后氏首领。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以后被封为禹王。相传苏秦村以前连降五天五夜大雨,不曾间断,洪水冲断了牛王庙坡和村东的道路,导致交通中断,村人就用二百根(1.3*0.4*0.5)m³的石条铺垫,禹王庙坐落在村东的小寨上,位于文武阁东150米处路北,庙内塑以大禹神像。此庙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带被拆除。

牛王庙

牛是哺乳动物。身体大,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巴末端有长毛,力气大,供役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就是农民的主要生产工具,但由于繁殖较慢,再加上瘟疫横行,因此人们就希望牛王消除瘟灾,能使六畜兴旺,以达到五谷丰登的目的,特盖牛王庙望神灵保佑,寄托了人们的期盼,牛王庙原址在现村中心路北处,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北拆除。

文武阁

村子东高西低,为防止脉气东跑,堵住风水,就在当时村子的东头边沿区域的中央低洼处修建一高两丈由于的二层建筑,文武阁上层有文帝、武帝(关于)之像,下面是供人与车辆通行的道路,俗称阁楼。至今还巍然屹立在街道的正中央。此建筑重修于大清雍正十年(1732年)至今还基本上保存完整无损。

五女坟

村子的南岭高处有四个大土丘,这就是五女坟。

春秋战国时代,村民苏秦高中以后,身配六国相印,率六国几十万大军伐秦,因军事繁忙很少回家,以至于耽误了五个女儿的婚事。初时因五个女儿各个美貌出众,聪慧贤孝,加上门第高贵,一时难以找到门当户对的婆家和英俊有为的丈夫。后来因为秦国势力已逼近渑池,无人敢与反对秦国的主帅结亲。这样一拖再拖,耽误了青春,五个女儿相继身亡,根据身亡的先后分别葬在四处坟丘之内(其中两个女儿葬在一个坟冢)。

桃花庵

有观就有庵。在九阳观东边一里之地有桃花庵的处所。现广为流传的戏曲《桃花庵》的人和事皆出于此地。

武安寨

在村子的西边有一高二丈有余,面积约25000平方米的平坦高地,此地坐西向东,东有寨门,称为安君寨。1968年以后各生产大队和解放军盖营房在此处用火烧砖,现在已经成为平地。

据《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既约,六国以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闚函谷关十五年。因此这个寨就以苏秦的封号武安君为名称其武安寨。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禹王庙东25米处,坐北向南,庙的正中塑关帝神像,手捊长须,脸呈红色,一身威武之气,身旁立一大将周仓,手提大刀,四周的墙壁上是彩色的画图,刻画了关羽一生中过五关斩六将,故城后面斩蔡阳,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子回归的形象。此庙于公元1975年被拆除。

龙耳寺

据县志记载龙耳寺位于豫西渑池西二十五里处,建于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宋熙宁(公元1068年—1077年)称为圣寿院。明嘉靖年间重修。有宋熙宁,(金)大定二碑。明嘉靖二十三年碑,又有八角石柱以,万历四十五年立。河南省第五批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龙耳寺古朴的正门两侧,有左右两个照壁,上面都是砖雕,虽然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砖雕遭到破坏,但还能看到大部分。近年来经过整修,但还比较破败,可还能依稀看到它昔日的风采,尤其是它精美的建筑、砖雕和彩绘艺术,几乎可以和驰名中外的少林寺、白马寺相媲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耳寺难免的土苓像一条龙,寺院的位置恰好在龙的耳朵上,故名龙耳寺,又叫苏秦村圣寿院,有碑为证。龙耳寺是该县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遗迹,是河南省第五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渑池乃至河南历史文化的一大文物实证。

九阳观

坐落于村东北坡地,距村数十步,建于南宋,重修九阳观碑记中:原渑池西二十五里九阳观创于南宋,盖由久矣。等字迹,坐北朝南,前面有条小河,庙宇房舍三十余间。观院用的彩色琉璃瓦内置避灰珠,寺院常年一尘不染。

村中还有李氏宗祠、张氏碑亭、苏秦书院等历史建筑,还有13处明清时代的建筑,造型古朴,历史悠久,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同时还有六十多处传统建筑, 对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具备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三)现状规模及空间分布

苏秦村传统村落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占绝大部分比例,虽历经千年,但传统建筑立面较为完整。传统村落总体格局保存较好,道路走向基本维持原样,街巷空间、物质与非物质活动线路和场地基本得以保留。整个村庄呈东西向,沿山势和河流蜿蜒分布,以文武阁为中心村东部分是老村,历史建筑集中留存较多;村西部分逐渐形成新村,东西道路纵穿村落,沿主干道分布南北向街巷。村子南倚九龙岭,面向九阳岭,中间自西向东的小河常年流淌,整体环境安全幽静,生产生活极为便利,宛如世外桃源。

然而在近些年的村庄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识,保护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建筑材料,质量不一,布局尺寸缺乏统一规划,部分新建建筑在风格、色彩、装饰、尺寸等方面与古村传统建筑不协调,影响了村落原有的风貌。

苏秦村的形成充分考虑了躲避战乱、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等因素,村落整体结构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是极好的历史遗留村落,是古村落形成的典型实例。

苏秦村传统村落村内部分老建筑基本框架尚存,原有建筑风格清晰。但由于年久失修,且长时间不住人,保护资金匮乏,维护和修缮工作没能全面展开,目前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部分老建筑失修,室内潮湿霉烂、外观破败、墙体开裂倒塌、屋顶坍塌、院内荒草丛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苏秦村村内现存明清时期建筑13余处,大部分分布在村落中心,传统建筑六十余处,成片的分布在村中心街两侧。村落中各条巷道穿行在历史建筑之间,使得传统村落的肌理得以保存,保存了村落的历史风貌。

(四)价值特色

苏秦处落形态完整,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历史院落、传统街巷等有形的历史遗存和反映居民社会生产、生活习俗、礼仪风俗等无形的传统历史遗产无不体现出苏秦村的历史演变、历史遗存以及记录历史的价值。

苏秦村村延续千年,是村民对自然环境的极致利用以及形成稳定而完整的生活圈的最佳证明。村庄选址与格局巧妙地融入自然,传统建筑及农业生产充分地利用地形地貌,使得苏秦村在较小生存空间内创造性地保存与发展。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汲取的人居智慧。

历史悠久的石屋建筑为代表村落建筑群,体现了河南民居的演变史。石头建筑具有坚固、冬暖夏凉及防潮性能好的特点,屋顶多为硬山坡屋顶,具有良好的隔热及排水作用,从建筑的各个方面和村落选址、给排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精华,为研究中国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

 

打印